郑板桥在清乾隆十二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史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这首诗常用来赞扬为民办事,关爱百姓的政府官员。
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”。写出了郑板桥在忙完政务之后,在衙斋小憩,忽然窗外传来了风雨吹打竹叶的萧瑟之声。对于一个忙碌一天处于困顿之中的人来说,这种风雨击打竹叶的声音,不失为一种奇妙的天籁之音,更是一种催眠神曲,让人很快就能酣然入梦。然而,这风雨击打竹叶的声音,却让他浮想联翩,同时产生一种悲凉凄寒之感。因为风雨中的百姓让他无限牵挂,那一座座给百姓遮风挡雨的茅草屋在风雨中飘摇的吱呀声,那家徒四壁、缸中无粮,一家老幼围抱在一起的哭泣之声,那为了生计在风雨中兼程,在泥泞中跋涉的呻吟声,那沿街乞讨、风雨中无家可归的哀嚎声,在他的耳畔时时回响。这种种苦难之声汇聚在了一起,如阵阵风雨之声灌入耳中,让人坐卧难安,难以入寐。郑板桥在任知县期间,深入百姓,访贫问苦,民间的疾苦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中,让他常常感到忧虑。让百姓过上安康的生活,就成为他的向往,更是他的追求,也是久久积压在郑板桥心头的一种渴望。由此,也锻造了他勤政务实的作风,没有去做高坐庙堂、唯我独尊的享受派,相反时刻牵挂着苦难中的百姓,只有他们的生活变得衣食无忧,他那颗悬着的心才能放得下。
“些小吾曹州县史,一枝一叶总关情”。反映了郑板桥关爱百姓的情怀,无论百姓的大事小事,他都会亲力亲为。也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操,虽仅是一个小小的知县,但有为百姓服务的品质和品德。这不仅是郑板桥的人生追求,是他的初心和向往,也是他为官的座右铭,更是他为自己定的为官准则。他说到了,也做到了,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,得到了百姓的赞扬和好评,时至今日,仍受到许多政务工作者的垂范。一件事说起来容易,但做起来难,郑板桥作为一任父母官,却能将百姓的日常起居,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,而非“莫以小事而不为”,且能长期坚持不懈,是难能可贵的,也是我们今天之所以敬仰他的地方。小事往往是最能反映人本质的,也被郑板桥做到了极致,他没有将百姓的小事拒之门外,而是做到事无巨细,只要是关乎到百姓的事,都会做到事事有结果。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,他做到了鞠躬尽瘁,做到了问心无愧。
读郑板桥的这首诗,能读出一种精神,能品出一种信仰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我们当以郑板桥为榜样,学习他坚如磐石的初心,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去践行使命。今天,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,当忧国忧民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情系于民,关爱于民,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,勤勤恳恳、踔厉奋发、勇于担当、勇毅前行。
(马庄街道纪工委 林争良)